范姜祖堂位於新屋,而 "新屋" 地名之由來,

 與范姜古厝有深密的歷史淵源。


 


    范姜是臺灣少數的複姓之一,在清朝初年廣東惠州府有位婦人雷  氏,因丈夫范集景早逝,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,於是再嫁姜同英為妻。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繼父的養育之恩,將其五個孩子均冠上范姜複姓,是為范姜姓的濫觴。清乾隆元年(1736),文質二子范姜殿高隻身來臺,先到新屋鄉上庄子築屋暫居,再領四兄弟來臺墾拓,後來才遷到祖堂現址。 

  



 范姜祖堂建於咸豐五年(1854),當時只建前堂部份,附近民眾指此為「起新屋」,此亦為今之「新屋」鄉名之由來。明治三十九年(1906)族人到廣東省陸豐縣請回祖先牌位來臺奉祀,並於明治四十四年(1911)增築後堂,翌年完成後將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。范姜祖堂是一棟具有客家樸實特色的建築,整體建築呈口字形,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的中央,其內擺設莊嚴肅穆;前堂與後堂中間的內天井,是族人祭祖的空間,兩側開放式的橫屋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,是宗祠中少見的案例。


 


 


 


 

  范姜祖堂於每年農曆四月五日、八月一日舉行春秋兩祭,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會祭祀活動,不但可以一窺客家人祭祖的過程,也是後人緬懷祖先德澤的一個良好典範。參觀范姜祖堂千萬不要錯過位於110巷內的其他四棟范姜古厝,每棟的方位、格局均略有差異,裝飾的作法也因興建的時間而有所不同,但整體上均顯現出客家建築特有的風貌。(撰文:劉敏耀)


 




文字資料來自網頁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7) 人氣()